首页  |  机构概况  |  科研团队  |  科研成果  |  开放课题  |  学术交流  |  实验平台  |  规章制度  |  联系方式 
机构概况
 实验室介绍 
 研究方向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首页>>机构概况>>正文

实验室研究方向与主要研究内容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3日 17:24  点击:次   来源:

本实验室宗旨“促进认知与人类行为协调,促进心理积极健康发展”,采用现代实验技术和脑神经机制检测手段,重点考察人的认知、行为与脑活动之间的关系,贯穿“认知与社会行为”、“行为与健康心理”、“人格与个体发展”、“遗传与进化心理”四条研究主线或四个研究方向。

(一)认知与社会行为研究

人怎样认识自己,如何识别和推测他人的意图、情感、信念,如何对自己经历的社会事件进行解释和归因?人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做出推理和决策?人的认知有哪些偏差?人的认知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关联社会行为?本研究方向追踪认知研究前沿,跟踪认知研究新技术,如内隐联想测验(IAT)和GNAT技术、眼动研究技术和ERP技术,考察人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

该方向近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从心理学与脑科学整合的角度集中探讨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特征,如中国文化背景中的自我相关效应与自我面孔识别、中国文化背景中的观点采择与心理理论能力等。随着20世纪末“社会脑”概念的提出,社会认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可望成为脑与认知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

(2)语言认知及脑机制研究。使用多种手段(包括行为研究、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成像研究),多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计算科学)、多方位地探讨语言加工的认知和脑神经机制。由于汉语是本族语言,且汉语在语音和句法以及书写上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对汉语加工的认知研究(如汉语非直义语言加工等)成为本方向的主攻内容;

(3)不确定性推理及脑机制研究。客观世界中不确定性信息无所不在,如何表征和处理不确定性信息也就成为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一大难题。本方向在构建“双系统三变量”模型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人类贝叶斯推理的认知加工机制,并尝试揭示不确定性推理这一高级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

(4)决策行为的认知情绪模型研究。探讨情绪与认知对决策回避行为的共同作用机制,考察决策回避行为对个体随后短期情绪及长期幸福感体验的影响,并试图建立关于决策回避行为的认知-情绪模型,勾画出相对完整的决策回避行为的前因后果图;

该研究方向有着优良的传统,前辈心理学家杨继本先生关于汉字认知研究曾蜚声国内,陈孝禅先生关于时髦等社会行为的论述曾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被编入大学语文课本。目前该方向拥有研究成员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者7名。学术带头人为钟毅平教授和史滋福教授。近五年来,该方向成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0项,厅级课题12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SCI来源刊物《Neuroscience Letters》、国内权威刊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以及EI来源刊物等发表论文30余篇。

认知与社会行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

出生年月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钟毅平

1965.07

博士

教授、博导

社会认知、认知神经科学

史滋福

1969.06

博士

教授

推理的认知加工机制

李晓明

1980.04

博士

副教授

行为决策

陈向阳

1963.10

博士

副教授

实验认知心理

周路平

1964.07

博士

副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

(二)行为与健康心理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在发达国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也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原因在于:首先,随着社会进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问题便显示出来。其次,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类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昔日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各种生理疾病对于生命的威胁不再像过去那样严峻,而心理状况对于生命质量的影响则日益突出。最后,在急剧变化、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过去频繁得多,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威胁。所以,对于人类的健康和行为展开研究具有时代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行为与健康心理研究是结合神经生理和医学等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探寻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增进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切实的实践指导。本实验室中长期从事健康与行为研究,并对大学生及其他人群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行为与健康心理研究在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对网络成瘾的生理和情绪机制研究、人格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既可以从基础层面揭示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原因,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创性地推进心理学的社会应用。

该研究方向近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儿童学习、阅读障碍行为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儿童学习阅读障碍的原因,帮助有学习阅读障碍儿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社会;

(2)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与教育。通过对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养育因素的系统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为学校、家长、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3)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通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致力于创伤心理后遗症的临床治疗;

(4)网络成瘾的生理和情绪机制研究。通过情绪机制作为入口,从全新的角度探讨网络成瘾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从而更好地帮助网络成瘾者走出困境;

(5)劳教干警的心理素质培训和罪错人员的心理矫治研究。通过提高劳教干警的心理素质,并对服刑人员进行了心理援助,整体提升劳教系统的工作水平。

该研究方向拥有研究成员9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者8名。学术带头人为范晓玲教授和彭运石教授。该方向研究成员年富力强,专业知识结构搭配合理,优势互补,均接受过严格医学或心理学学科训练。近五年来,该方向成员主持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驱铅灵冲剂治疗慢性铅中毒——铅中毒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改变与治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情绪机制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幸福学视野下的公共政策价值重塑研究”、“边缘型人格障碍心理社会风险因素——功能不良信念的中介作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SCI收录6篇,并积极参与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实验实践,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行为与健康心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

出生年月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范晓玲

1959.09

博士

教授

心理测量、诊断

彭运石

1964.04

博士

教授、博导

积极心理学

周萍

1964.01

博士

教授

心理咨询与治疗

肖汉仕

1963.08

博士

教授

青少年健康心理

屈卫国

1971.01

博士

副教授

行为矫正

(三)人格与个体发展研究

理解和促进人类心理发展和积极人格的形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近10年来,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生物学日益交叉融合,为理解人类心智的起源、发展变化规律、人格与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为理解个体差异,有效促进人类心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人格与个体发展研究方向是本实验室中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研究方向,老一辈发展心理学家彭祖智教授、张德秀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创造性的发展及其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该研究方向将传统的行为研究方法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相结合,越来越多地采用ERP技术,从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跨学科的研究。

该研究方向近期的研究内容包括:

(1)积极人格品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在感恩、自信、自立等人格品质的形成机制、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构成内容及其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人格与认知的关系、大学生自我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2)网络成瘾者的人格与自我认知加工研究。着重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质、自我参照加工、内隐自我认知特质及其脑神经机制;

(3)创造力的人格结构、学习过程与心理发展的机制研究。在学生创造力的研究、生命教学、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性、学习的眼动研究、化学学科学习心理等领域展开了系列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高创造力的人格结构和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化、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特别关注中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道德发展,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机制,其研究结果对儿童的教育、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的重建中的意义等具有重要启示;

(5)情绪信息的加工、个体情绪发展及其脑机制。探讨生理厌恶与道德厌恶的情绪成分差异及其脑机制,厌恶情绪的控制加工特征,儿童厌恶情绪和愤怒情绪发展的特点及神经机制,并将在儿童积极情绪教育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

该研究方向有教授4名、副教授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博士后经历者2名,出国留学经历者1名,学术带头人为丁道群教授和燕良轼教授。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厅级课题1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sychology》、《心理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等SCI、EI、SSCI、CSCD收录论文20余篇。

人格与个体发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

出生年月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丁道群

1971.02

博士

教授

人格心理、网络成瘾

燕良轼

1956.12

博士

教授、博导

创造力心理

毛晋平

1955.08

学士

教授

积极人格品质研究

陈成文

1966.11

博士

教授

人格与社会心理

(四)遗传与进化心理研究

遗传与进化心理的目标是揭示并进而理解心灵的构造和实质。它从种族进化的角度,用遗传学的观点解释心理的构造和意识的机能。简单地说,遗传与进化心理是有关种系进化过程留给我们的印记的研究。面对同一刺激,人的反应为什么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的心理机制不同于动物的心理机制;面对同一事件,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反应,这也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心理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为什么有人性格刚毅,有人优柔寡断?进化心理是用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机制的一种研究取向,是进化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从进化生物学吸取的是自然选择的原则,从认知心理学吸取的是加工信息的心理机制的建构。也就是说进化心理是用自然选择的原因来解释人类加工信息的心理机制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对进化心理来说,被选择的不是行为,而是心理机制。

该方向近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遗传与进化心理的研究对于其它学科特别是行为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例如, 21世纪“抑郁”的增加是与大家庭的解体、核心家庭的激增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祖先是生活在一种大家庭氛围中的,与家族成员有密切联系的人将很少受到的应激伤害,因为家族成员更愿意提供社会支持,包括劝导、物质帮助、健康关心、帮助孩子、联合反对共同的敌人。没有大家庭的生活对于人特别是女性来说是一种损失,从而导致压抑。因此,我们提出应该根据遗传与进化心理的新人性观来进行组织和生活设计,以改善人的生活与工作。

2、进化心理学的最高层理论是广义进化论,该理论是基因科学出现以后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从哈密顿等人明确提出以基因作为进化选择的基本单位开始,从基因生存扩散的角度看待进化成为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3、人的心灵是进化适应的产物。进化心理机制被描述为一个根据面临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输入-输出反应机制。在人类大脑结构搞清楚以前,进化心理学把大脑看作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的黑箱。

4、进化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应该而且可以统一在进化论下,这样心理学和生物学就有了统一的元理论——进化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的心灵问题,最终要解决的是用进化论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或者说用自然科学来解释社会和人文学说。进化心理学应该是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5、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自顶向下——从进化选择的原则,提出理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和事实比较,证实或证伪。自底向上——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从进化角度提出理论假设,判断这些假设之间以及假设和其他科学事实之间的兼容性。

该研究方向拥有研究成员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现有博士生2人,研究生5人。学术带头人为章淑慧教授和陈湘定教授。近五年来,该方向成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10项,厅级课题1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SCI来源刊物《NeuroscienceLetters》、国内权威刊物《体育科学》、《心理科学》以及EI来源刊物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遗传与进化心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

出生年月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章淑慧

1962.11

博士

教授

进化与社会认知心理

陈湘定

1963.10

博士

教授

遗传与生物

刘铁滨

1963.04

博士

教授

神经影象学

卢谢峰

1976.05

博士

副教授

心理咨询与治疗

吴奇

1984.04

博士

讲师

进化社会认知



 
上一条: 联系方式
下一条: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简介